- · 《哈尔滨学院学报》栏目[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数据[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收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投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征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刊物[05/20]
才女编剧冯育坤的如戏人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天津剧作家冯育坤老师,于我有半师半友之谊,我们在河北梆子剧院的“写作集体”共事多年,我称她“老师”,非仅仅出于礼貌,无论是为人之道抑或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天津剧作家冯育坤老师,于我有半师半友之谊,我们在河北梆子剧院的“写作集体”共事多年,我称她“老师”,非仅仅出于礼貌,无论是为人之道抑或编剧、写作方面,冯老师对我都有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恩。虽然她谢世已经40年,许多感人的细枝末节依稀就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方纪称她是才女编剧
冯育坤老师出生于1928年8月16日,祖籍浙江绍兴,寄籍北京。其父冯惟德,上世纪20年代历任中东路护路军秘书、哈尔滨地亩局局长、黑河市市长,后因东北地方局势动荡导致家境没落,1933年举家迁到天津,一家人生活拮据,靠变卖家藏度日。
冯老师在天津的浙江学校读完小学、中学,1947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因眼晴患上中心性网膜炎,频频治疗影响了学业,1948年回到天津,转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插班续读。在延安参加革命的著名作家方纪当时在南大中文系兼课,冯育坤经常跨系前往旁听,这位好学的学子给方纪留下了良好印象。1952年冯老师刚毕业,已经担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的方纪,把她调到市文化局戏曲科,负责戏曲剧团的业务管理,同时兼管整理、加工传统剧目,编写新题材的演出剧本。试用一年后转正,戏曲科的领导给她所作鉴定写道:“工作认真负责,历史知识丰富。在‘戏改’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这份保存在她个人档案里的材料,是1980年剧院党支部讨论冯老师入党申请时由人事干部提供的。
那些年,文艺界为防止滋生名利思想,提倡“集体写作”。文化局戏曲科(1958年改为“艺术处”)主持编写新戏或加工整理旧戏,往往以集体的名义,一般多由年轻后生担任执笔,资深者参与指导,署名则论资排辈,体现以老带新。五六十年前天津舞台上某些有影响的戏曲剧本,大都是以这种方式问世的。诸如1959年天津戏校京剧班学生演出的《狄青风雪夺征衣》,是冯育坤和鲁扬、林彦、陈嘉章合作;1959年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王玉磬主演的《苏武》,是冯育坤与陈嘉章合作;1960年演出的《五彩轿》,是冯育坤与李邦佐、王庾生合作。这些剧目上演后,社会影响很广,包括周扬、田汉等全国戏剧工作的领导人,都曾对这些新编剧目给予高度好评。冯老师单独执笔创作的剧本有《兰陵王》《钟离春》《雅克萨之战》,整理、改编的剧本有《满江红》《姐妹易嫁》《三娘教子》《窦娥冤》等,她用诗化的戏文刻画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清新高雅,格调不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艺术性;剧情结构寓教于情,力避空洞说教。这些剧本立到舞台上,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广泛好评。方纪作为天津文艺界的领导者,很欣赏冯育坤的剧作,称赞她是“才女”编剧。
赴京参加“文化部戏曲编剧讲习班”
1959年10月,中央文化部在郑州召开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期间,将天津的“小百花剧团”树为全国重点团。会后,市长李耕涛为加强重点团的剧目建设,提名将冯育坤调到该团任专职编剧。至“文革”前的几年间 ,冯老师创作、改编、整理的剧本总计20余部。其中的《柜中缘》于1960年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收入《蓓蕾初开》戏曲专辑,在全国发行、公映。《柜中缘》《风雨长堤》等七个剧本,分别出版单行本或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她撰写的一些艺术评论、戏曲杂谈,散见于各地报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神女》等戏曲故事连环画,文学脚本也出自这位“才女”编剧之手。
1963年,中央文化部为贯彻党中央大力提倡戏曲现代戏的指示精神,于同年3月1日至7月10日,在北京举办“文化部戏曲编剧讲习班”,从全国选拔卓有成就的几十位戏曲编剧,集中到北京脱产培训,其中就有天津的实力派剧作家冯育坤。冯老师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虚心向吴祖光、郭汉城、刘乃崇等前辈名家请教,与在讲习班一起深造的陈仁鉴、杨兰春、汪曾祺、刘厚明、邹忆青、袁静宜等学友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体会。
讲习班结业后不足一个月,特大暴雨沿太行山自南向北狂泄不止,太行山东侧各条河流山洪暴发,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衡水、沧州、天津等7个专区104个县(市)受灾,在最危急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指挥部队炸开南大港海挡,让洪水通过静海东部和大港地区漫流入海,保障了天津市区的安全。从讲习班回到天津的冯育坤老师,马不停蹄,立即与天津的另一位剧作家林彦合作,深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采访天津军民在自然灾害面前英勇无畏,团结一心抗洪抢险的事迹,很快完成戏曲文学剧本《风雨长堤》的创作,由天津评剧院搬上舞台演出。剧本刊登在《河北文学》1964年“戏剧增刊”上,引起广泛关注,深获好评。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ebxyxb.cn/qikandaodu/2021/061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