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尔滨学院学报》栏目[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数据[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收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投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征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刊物[05/20]
论点摘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雪在《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撰文指出,“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理论所展开的。卢卡奇认为,随着资本主
高雪在《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撰文指出,“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理论所展开的。卢卡奇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条件发达程度的不断增高,物化过程会不断加剧,物化结构也会逐渐渗透到人的肉体和心灵深处,形成物化意识。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并未对物化、异化、对象化等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因此可以说他的物化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但从某种程度上看,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引发了一场“批判转向”,他试图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一种文化批判,并致力于寻求解决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可能性。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彻底揭示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们的关系必然受到物的奴役与束缚。一方面,他分析“物化”概念的内部结构,即是想充分揭露发达工业社会背景下技术理性为人类带来的生存困境,他认为社会的合理化机制对人已经形成了文化统治,机械化时代下的大生产也逐渐消解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因此他主张将政治经济领域的批判深入到文化层面,渗透到人的精神与心灵中,通过恢复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卢卡奇看来,物化现象的消除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实现。他的“意识革命”的主体正是具备自我意识的无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又作为理解和超越资产阶级的客体而存在。由此无产阶级实现了主客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虽然其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生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依然实现了从理论形态到革命实践的过渡。可以说,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促进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动摇了以暴力革命为特征的传统革命观的地位,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批判,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人的独立性的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与解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劳动异化的消除和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陆杰荣、张佳琳在《哲学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在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造成了现代人的普遍异化,精神的外化和家园的丧失。在客体化的世界里,意识形态、理性霸权、大众文化等都成了消解人的主体性的物化力量,人的最高存在“精神性”被遗忘了,人成了工具和手段的存在,而不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精神中的神性与客体化世界的对立与抗争是俄罗斯的形而上学一直探讨的主题。俄罗斯的哲学家强调对人性的基本直觉:人的本质特性不是自然的产物,人具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人性的本体论基础和最高价值在于他的神性。正是这一点使人作为一个特殊存在物与世界对立,以信仰为基础,富有创造性地自我确立和寻求生命的意义。如果离开神性之维,人就沦为自然世界的一个消极客体,受必然性的支配,失去了人的根本特性。俄罗斯的形而上学所强调的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从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被定义为“精神的结构、精神的素质、精神向高级世界的趋向性、精神的敞开性”。这意味着,形而上学是由生命来定义的,因为精神是生命,而精神的自我认识就是生命的自我认识。俄罗斯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是从人的生存现实出发,突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批判西方理性主义对人性的扼杀,弘扬东正教文化中对人的重视,崇尚人的精神力量与完整性,把人抬高到神的地位,削弱神在宗教中的位置。其根本上思考的是人的问题,寻找人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上帝不过是人自身神性存在的证明。恢复人的“形上”精神之维,人需凭借着自身的神性及其对于神性的信仰超越确定的“有限性”而走向神人,进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神人社会,在其中展开主体间的交往,这样才会进入不确定的、审美的层次,达到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与最美好的境界。
韩振江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圣保罗在当下已经成为欧美激进左翼理论阐释的焦点之一。法国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一位普遍主义的政治家,人们通过把基督复活识别为真理-事件,通过忠诚于该事件而成为普遍主义政治的主体。作为巴迪欧的“同志”,齐泽克对巴迪欧的革命性解读颇为赞同,但同时他认为巴迪欧的真理-事件-主体并不是新的真理政治,而是新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从整体上说,齐泽克与巴迪欧在解读圣保罗上,他们相互激赏的地方在于共同反对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身份政治、文化相对主义等,共同追寻在当下重新思考和激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革命传统,共同致力于通过批判当前的全球化自由主义的政治而寻找新的普遍主义政治的出路。也许可以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继承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当代左翼,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巴迪欧无意识中依然跟随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认同的思路,而齐泽克则明显承继了拉康的死亡驱力与分裂主体的理论,因此,他们彼此认为“同志”的差异也许是师辈阿尔都塞与拉康之争的延续。当代左翼两大思想家就圣保罗的对话,可以促使我们更开阔地思考当代普遍主义政治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ebxyxb.cn/qikandaodu/2021/0222/580.html
上一篇:大学生模特让台记录青春
下一篇:城市历史文化视角下的校园道路楼宇名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