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尔滨学院学报》栏目[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数据[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收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投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征稿[05/20]
- · 《哈尔滨学院学报》刊物[05/20]
哈尔滨学院校园规划设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工程概况 哈尔滨学院位于哈尔滨主城区西部,在征得欧亚之窗作为学校发展用地后,整个校园被学府四道街与规划中的兰州路贯穿,形成三个校区(A,B,C),校园的更新和发展处于迫
1 工程概况
哈尔滨学院位于哈尔滨主城区西部,在征得欧亚之窗作为学校发展用地后,整个校园被学府四道街与规划中的兰州路贯穿,形成三个校区(A,B,C),校园的更新和发展处于迫在眉睫阶段。为配合十二五发展计划,校方提出拟拆除和建设的具体项目,其中新建项目包括综合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国际交流中心、综合体育馆、市民学习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等。
2 校园现状
哈尔滨学院是一典型改扩建类校园建设实例。校区A在长期的校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完善的建筑功能组群和人文生态环境,但存在部分建筑设施落后、外部风貌不统一的弊端。校区B在新规划中只保留现艺术学院办公楼,新建建筑部分可有更大程度的发挥余地,但区域内缺乏成型的生态绿化系统。校区C虽有着非常舒适和宜人的景观绿化环境,成片的松树林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但“公园性”的特质决定区域内不适合建设大体量的建筑项目。
3 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案
独特的校园现状决定了新规划必须具备因地制宜的相应特征。
(1) 区域界定的突破性意构。一个校园被城市道路分隔成三个区域,这给校园的整体设计和交通联系,都带来极大的不便。规划的兰州路在穿越校园往南进入大片工业用地区,呈现出“尽端性”特征,按规划设计的双向八车道规模毫无必要,设计大胆提出将兰州路穿越学府四道街以南路段改造成双向双车道,并将此道路定义为校园内部道路,由学校协助交管部门管理此部分道路,保证必要时的社会车辆能够贯通。学府四道街是重要的城市道路,设计考虑两种方案解决校区间的联系:一是采用过街通道形式,以学士街的形式将通讯,银行、商店等校园附属功能,通过下沉广场将人文活动和交通功能统筹考虑,形成一种舒适安逸的校园开放空间;二是以过街天桥形式,将不同校区空中廊道,建立校园生活和交通空间的整体联系,展示一种灵活有趣的校园开放空间。
(2) 功能模块的整合性重组。结合重新定义的校区空间形式,我们在吸收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提出新建建筑的合理化布局特点。沿学府四道街,分别设置综合办公楼、、音乐厅、综合体育馆和国际交流中心,既考虑了这部分建筑相对便捷的对外联系性,又兼顾各自相对标志性形象给哈尔滨学院带来的整体标识性。在校区B结合现有艺术学院教学楼和新建音乐厅美术馆等,配置第二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和食堂,形成体系完备的教学和生活设施系统。在校区C,国际交流中心和体育馆为两个大体量建筑,南部设置高校产业园区及配套生活及辅助设施,在中心景观地带,契入性的设计一些小体量的创业中心、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在不破坏欧亚之窗良好绿化植被景观的前提下,完善校园功能配置,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空间布局。此外,校区C还规划设置了一200m小型运动场,冬天可做冰场使用。
(3) 立体交通的复合型营造。①地上部分:校区A保持原有相对完善的交通系统;校区B结合功能布局设置成环形的车行流线,步行交通主要集中于中心地段;校区C对现有道路网进行整合,在保留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将新建建筑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并通过生态松树林,设计生态廊道联系B、C两部分校区。校区C高科技产业园区相对独立,设置两个主要车行入口,与城市道路结合紧密。②地下部分:校区A基本保留原建筑,仅在新建国际交流中心考虑设置设地下空间。校区B在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音乐厅、音乐系教学楼等新建建筑设置地下空间,在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可将地下空间有序连通,形成地下交通网。欧亚之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体育馆等新建建筑均考虑设有地下空间,由于各建筑距离较远,地下暂不做连通考虑。
(4) 景观绿化的花园式配置。新的规划中,校园核心景观贯穿A、B、C三个校区,以灵动的景观轴线联系各校园开放空间。其中,依据校区C原有公园的独有环境将成为新校区的亮点,在这景观层次丰富的园林式校园环境,乔木,绿地,水体随处可见,保留的松树林将成为校园空间的“绿肺”,提升校园的环境品质。
建筑景观的重叠交织,公共空间的塑造营造了一种尺度宜人的校园内环境。新校园的生态景观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得到身心享受,校园绿化不仅为学校提供景观,且为城市保留了大面积的绿化,其建设将会给周边地段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ebxyxb.cn/qikandaodu/2020/1112/511.html